“你觉得值不值,和我有没有预算,是两回事。”——某外企HR如是说。
“你觉得值不值,和我有没有预算,是两回事。”——某外企HR如是说。
1.2 成本优化:“人力成本可控,是HR的基本功”
在大部分公司,人力成本仅次于租金和研发/材料费用,是压缩预算的首要目标。
而HR的KPI之一,往往就包括“单位人力成本控制”:
招来人是一部分;
以可接受的薪资招到合适的人,才是合格HR。
这就像采购要砍供应商价格,HR也要砍候选人的薪资预期。
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给,是因为他们要为“组织效益”负责。
一个预期薪资15K的候选人,拿上海来说,企业的用工成本大概是在20k左右。想要快速掌握自己的到手薪资或者企业的用工成本,可以试试工资哥网站上免费的【人工成本测算】工具,输入城市和薪资,就可以快速得到结果。
1.3 “打个折”留一点谈判空间
你说15k,HR回你13k,其实未必真的只能给到13k。
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“预留空间式报价”。
留2k的空间,是为了给你一个心理锚点:
你“赢”了谈判:从13谈到14;
HR“控制”了成本:没有超出预算上限。
大家都有台阶下,流程也更顺利。所以看似压价,其实是策略。
二、压薪的“后台”:HR的处境,也并不轻松
我们也不为“无良HR”洗地,确实有些人压价只是为了刷KPI、敷衍了事。但你要知道,大多数HR其实只是公司制度下的执行者,甚至处境也非常艰难。
2.1 要对老板负责,又要“讨好”候选人
薪资开高了,老板会质问:“你是不是太水了?”
薪资开低了,候选人骂她:“你就是压价的工具人。”
HR常常站在矛盾的中间,被双向夹击。尤其是企业方压力大、团队预算紧、人才供过于求的行业,HR更容易被“逼着压薪”。
2.2 招到人容易,招对人+价格合适难
很多老板都说:“你只要给我招来人。”
可真正的HR会明白:高薪招错人,代价更大。
所以她们在意的不只是能不能招来你,而是:
你的能力是不是和薪资匹配;
这个岗位值不值这么多钱;
后续能不能带动团队,而不是撬动“离职潮”。
换句话说,HR不是“省钱”的,是“降本增效”的。
三、从候选人视角出发,怎么谈薪更不容易被“压价”?
你当然有权利争取更高的工资,但比“标高预期”更重要的,是你要懂得谈判节奏与逻辑。
3.1 别让“预期薪资”成为你唯一卖点
HR是从组织视角评估你,不是为了成全你生活开销,而是为了评估你能带来什么回报。
别只说:“我现在就想涨薪。”
应该说:“我目前的能力水平+过往经验,结合贵公司的业务目标,我认为我可以带来XXX成果,因此我的预期是……”
说“我要钱”,不如说“我值钱”。
3.2 谈薪之前,请先做功课
你想要的薪资,有没有市场支持?有没有行业 benchmark?有没有数据参考?
如果你是做产品的,就去看各大招聘平台上的职位定薪范围;
如果你是HR自己,也可以参考专业机构的年度薪酬报告。
“不怕你要价高,就怕你连为什么值这个价格都说不清楚。”
“不怕你要价高,就怕你连为什么值这个价格都说不清楚。”
3.3 不卑不亢,但要给彼此余地
你说18k,HR回你15k,不是对你的否定,而是一次博弈的开始。
你可以选择:
亮出价值:展示自己比平均水平多了哪些能力;
提出策略:15k入职,3个月考核后再谈15%涨幅;
留下余地:“我会考虑整体情况,关键看岗位发展空间”。
这不是妥协,是谈判的艺术。
四、压薪不是HR的错,但谈好薪资,是你自己的责任
今天我们写这篇文章,不是要替HR洗白,也不是要指责求职者情绪化。
而是想告诉你:在市场规则下,薪资就是一场信息博弈。
HR是成本与人才之间的守门人;
候选人是能力与价格的表达者;
企业是能不能“以合适的价格换来合适人才”的权衡者。
压薪存在,也确实不总合理,但你不能只靠吐槽来改变它,而是要通过表达价值、理解规则、专业应对,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结果。
你是否也有被“压薪”的经历?你怎么看待HR的角色?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,大家一起交流交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