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陕菜·食话】由“西工大包子”想到的——

【陕菜·食话】由“西工大包子”想到的——

西工大的老校区也不太大,说实话校园的布局还有些凌乱,景色也一般,没有多少去逛一逛的吸引力。但后来知道了西工大的学生食堂不错,尤其是包子味道很好,于是西大的男生们往西工大跑得也就多了。记得那时候学生食堂是必须凭饭票进餐的,外校的学生没有饭票,自然也就吃不上。但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吃货的心,没有饭票、也不收现金,那就找在这里上学的中学同学或同乡蹭呗。只是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余粮,偶尔一两次可以,时间长了密度大了同学也受不了。但办法有的是,实在馋了的话,可以拿着现金在路边跟西工大的同学们换饭票么,印象中比较好说话的是女同学,厚着脸皮搭个讪,饭票就换到手了。

包子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常大众食物,几乎是会做面食的都会做,但中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一点,不掌握诀窍,同样食材做出来的成品就大相径庭,所谓“一窍不得、少挣几百”。学校的食堂当然也有包子,但比起西工大的来,简直不可同日而语,所以想解馋又囊中羞涩的穷学生们,对于包子这种美味又廉价的食物,自然是趋之若鹜。由此想到那个年代西安另外几家名声很大生意兴隆的包子,一个是钟楼东侧路南的大华包子、一个是五一饭店的包子,这两个当时的国营饭店,为此专门临街开了售卖窗口,几乎是从包子没出笼就排队,一直到售罄。

印象中西工大的包子主要品种是大肉包、虾肉包、豆沙包和红糖包子,一个个皮薄馅大,卖相好、味道好,咬一口要么满嘴流油爨香四溢,要么是糖汁流淌滋味蜜甜。记得当时和其他同学调侃说,这包子是不是也有高科技,为什么人家的包子就这么好吃,难不成是用了航天技术?

西工大包子的制作者也很快意识到自家包子的价值,除了食堂售卖之外,开始让职工蹬了三轮车上街售卖,没想到周边的居民也很喜欢,很快,“西工大包子”的名声就不局限在校园之内了。记得有一阵,很多离得远的人也来西工大周边买包子了,对于一个到处是美食的城市来讲,这一点就足以彰显其内涵的魅力了。

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包子能做出那么大的名声来?还是要回到前面所说的,一定是制作者掌握了包子制作各个环节的诀窍,一定是从用料、和面、拌馅、蒸制等环节,摸准了一个食物的“黄金分割点”。各种调料的比例、和面的水温、包制的技巧、火候的掌握都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程度。也可能是有了高人,高人又带出了优秀的徒弟,从而保证了食物的质量。这一点也是餐饮业、特别是中餐的根本依存,更多的考验的是厨师的手艺,好的厨师才是一个食物品种、一个饭店的最宝贵的财富。记得毕业工作之后,在单位附近具有一个流动的包子摊贩,三轮车上永远挂着一个牌子“五一饭店退休厨师主厨”,那包子的滋味引得几乎过几天就要买一袋。虽然摊贩一直是几个年轻人,几乎从来没看到过“退休师傅”,但一定是有老师傅在家里或作坊里掌控。

毕业之后工作的地方和住处都离西工大很远了,忙碌的工作和生活,几乎不可能再去专门吃“西工大包子”,但那一口滋味似乎还忘不了。有几次路过西工大的时候,非常凑巧地看到有三轮车售卖,忙不迭地买了许多。岁月如梭时光荏苒,离开学校的时间很长了,远离西工大的日子也很长了,那一口“西工大包子”似乎也淡忘了,只是在同学相聚的时候,还有机会念叨几句。

可就在近日,忽然在“抖音”上看到了“西工大包子”,看到西工大已经专门成立了餐饮公司在经营,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地打着“西工大包子”的旗号,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。好家伙,这小四十年了,这包子还在啊!真好,有机会一定要去吃一次,解解馋也念念旧吧。

只是还想啰嗦几句的是,这“西工大包子”一定要保持原有的风味和质量啊,千万别砸了牌子。但愿自己是杞人忧天,也许人家造就意识到这一点,自己更加珍视自己的羽毛呢,那当然好。只是看多了一些品牌,在声誉鹊起的时候,或者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粗制滥造,或者是徒有其表偷工减料,或者是店大欺客价格虚高,当消费者兴冲冲地冲着老名声进店品尝的时候,大失所望十分败兴,于是乎发誓再也不去。这样的品牌衰败例子很多,尤其是餐饮品牌。比较起其它行业,餐饮业树品牌更不容易,它不可能依靠狂轰滥炸的广告、酬宾优惠的噱头等,几乎完全凭借食物的质量,立起来就很难。而食物这种入口的东西,谁都知道是最难骗人的,人的心也许好骗,但肚子难哄,稍有差池就会被食客弃之而去的。

由“西工大包子”又想到了陕西几个依靠民间口碑竖起来的食物品牌,比如“机场烤肉”。这个兴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户县机场一带的烤肉品牌,因为最早不论串数而论分量,现场挑肉称重现场串制,以其肉质新鲜、分量公道而出名,曾经吸引了西安城里的许多人专门驱车去吃,生意十分火爆。只是后来名声日衰,也许是西安的烤肉摊更多更丰富了,也许是质量有所下降了,也许是许多人打着“户县机场烤肉”的牌子异地经营了,总之再没有了当初的红火劲。

比如“咸阳汇通面”,这个以集中售卖地旁边的建筑物而得名的面条品牌,说起来在“面食王国”的陕西也是一个奇迹,就是一碗普通的干拌手擀臊子面,一下子兴盛了若干年,现在的红火劲也没减。已经有人打着这样的旗号离开“汇通大厦”经营了,生意也还不错,可见这一品牌的影响力。只是还是有一丝担心,这样的不加限制不做维护的品牌,会不会也会昙花一现?但愿不会。那就需要打着这个招牌的经营者用心用情地做好面,对得起这一沉淀了几十年的金字招牌。

还有陕菜名菜“葫芦鸡”,在西安被卖得大火竟然是一家农家乐性质的乡村饭店。这家位于西安户县(今鄠邑区)的主打“葫芦鸡”的店,名声大到了什么程度呢?它毗邻一个规模不小的大学,由于是新址,许多人找不着的时候,一定会有人告诉你,你就问那一家卖葫芦鸡的,找到了那个葫芦鸡店就找到那个大学了。能够把一道许多大饭店都不一定做得地道的大菜做得如此红火,肯定是掌握了核心技术,肯定有高人。惟愿坚守质量,守住品牌。

因为一个“西工大包子”,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些,实际用意是进一步鼓呼饮食品牌的打造和坚守。

西安的高校很多,学生数量近年来也增长了不少,学生食堂自然规模不小。不知道还有哪些属于高校食堂的有名的好吃的,如果有,那是师生的福分。如果再进一步发扬光大,那就更是更多人的福分。

相信会有更多“西工大包子”出现,说不定这小小的包子也会给大大的大学增辉呢。如果再有更多的饮食品牌有名而坚挺,则千年古城也会更加兴盛。

一起努力。

作者张同武简介

张同武,西北大学毕业,政府机关供职。业余从事文学创作,涉猎散文、杂文、评论、剧作、诗歌等,出版有散文集《未央桥畔》,另有文章逾百万字见于国家级及省、市报刊、网络。曾获全国性征文特等奖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其它文学、戏剧、新闻类奖项数十次。曾参与有关国家级、省级重大课题研究,受聘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、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委员、陕西省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等。近年侧重饮食文化散文写作,在《美文》杂志、《澳门月刊》等开设专栏。

End

编辑 | 安娜 本月主编| 安娜

图片 | 网络

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网页游戏开发入门
谁知道365bet网址

网页游戏开发入门

📅 07-02 👁️ 3122
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数学?
mobile365体育投注网站

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数学?

📅 06-28 👁️ 8203
返利APP怎么选🆚+全面评测✅+避坑指南✅
谁知道365bet网址

返利APP怎么选🆚+全面评测✅+避坑指南✅

📅 07-01 👁️ 7414
苹果刷机软件推荐,iphone刷机步骤和注意事项
mobile365体育投注网站

苹果刷机软件推荐,iphone刷机步骤和注意事项

📅 06-28 👁️ 54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