悗心中醫名詞詳解
悗心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心中煩悶不舒之感,屬情志與氣機失調之證候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五味》,載有「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」之論,揭示飲食五味偏嗜(尤以甘味過度)可能影響脾胃運化,繼而擾亂心氣,引發鬱悶不暢之症。
病因病機
飲食失節: 甘味入脾,過食甘甜肥膩之物易致脾土壅滯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「甘令中滿」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上蒙心竅,使心陽不展而發悗心。此與《內經》「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」之理相悖,反成「脾濁上逆」之變。
情志內傷: 心主神明,若憂思過度或肝氣鬱結,均可使氣機升降失常。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;或心脈氣血瘀滯,皆可表現為心中煩悶、悗亂不寧,甚則伴見胸脅脹滿、嘆息頻作。
氣血失和: 《靈樞·本神》言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若心氣虛弱或血行不暢,神失所養,則易現悗心之狀。臨床常見於心脾兩虛或心血瘀阻之證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胸痹」所述「心中痞氣」與此相關。
證候特點
悗心之症輕重有別,可單獨出現,或兼見以下表現:
輕證:胸膈間隱隱悶窒,情緒低落,食後尤甚。
重證:心煩意亂、坐臥不安,甚則胸悶氣短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與相似症鑑別
煩躁:多屬陽熱亢盛,表現為躁動不寧,與悗心之鬱悶感不同。
怔忡:自覺心跳劇烈,多因心虛膽怯,而悗心未必伴心悸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五味所入」與臟腑關係,甘味雖能補益,然過則成害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「悗心」為「膈間悗亂」,進一步闡明其病位涉及中焦與上焦氣機痞塞。
此症雖微,然長期不調可能發展為「鬱證」「胸痹」等病,故中醫調理首重疏導氣機,或健脾化濕,或疏肝解鬱,隨證施治。